清朝的辫子有多脏?英国的一位美女回忆:想吐,吃饭难以下咽

2023-04-26 71 0

能将“时尚”与“个性”尽显的“脏辫”是一种起源于外国的流行发式、流行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又酷又新奇的编发方式便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表达了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及不屑。

不少人对“脏辫”缺乏尝试一番的勇气,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对“脏辫”产生了种种好奇:脏辫很难编好吧?弄成这样该怎么洗头呢?那些外国兄弟顶着一头脏辫到底是为了“不易脏”还是为了“躲懒”以及“减少洗头次数”?

脏辫其实并不等同于“肮脏”、“不卫生”,古往今来,若要论起什么样的发式最脏最油腻,恐怕还要数清朝时期男子们所蓄留的长辫子。

那么,清朝的辫子能有多脏?据当时一位英国的美女回忆:那辫子一看就让我想吐,吃饭的时候想起来都会令我难以下咽。

清朝男子为何一定要留长辫

据史料记载,自周代开始,中国男子便有了束发的习惯,大约在15岁前后,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男子便要用细绳、沙罗软巾、簪子、头冠等的物件将长长的头发束扎、捆绑、固定起来,以给旁人一种成熟、肃穆、端正的感觉。

一直到明朝之时,华夏大地上的汉族男子们还都是头顶结髻、网巾罩头的“统一发型风尚”,彼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发现明朝的男子都非常珍视自己的长发,这大概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理念已经深入国人骨髓的一种体现。

公元1644年,满人攻入山海关后不久便迅速下达了“剃发令”,这种带有“征服意味”的硬性规定强制要求彼时全国各地的男子都必须剃发编辫,否则一律格杀勿论。

以至于没过多久,男子们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最终都被剃成了一种“鞑靼发式”——金钱鼠尾头。

“金钱鼠尾头”在史籍中的记载为:剃发,头上只留一顶如铜钱般大;作辫,于脑后精细编制,垂如鼠尾。

而这种在后金军队中最为普遍的发式实际上是一种“鞑靼风俗”,因为后金军队实际上就是关外女真部落的族人组建起来的,而清朝则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

在之前的数百年中,女真人是靠着渔猎和游牧来维系生活的,他们不是生活在猛兽鱼贯的山林间便是生活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为了捕猎食物,女真人要与野兽猛禽频繁“打交道”。

为了避战逃亡,女真人要尽量清减繁重冗余的衣饰——于是,为了保有极简的发式以及利落的服饰,女真人剃光头顶绝大部分的头发,仅在头顶留下一小撮,再将这撮长发编成一条细长的小辫,如此一来就能极大地方便女真族人的狩猎、战斗以及生活。

后来,始于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这位“后金国汗”同其亲眷、子孙又组成了最初的满清皇室,自公元1644年满人攻入山海关后,清廷便将极具“鞑靼风俗”的“金钱鼠尾头”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时人云: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于是乎,华夏各地的男子均开始剃头落发,留起了金钱鼠尾头,而那些“违逆者”则一定会尝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究竟是何等滋味。

而清朝初期,统治阶层向整个国家推行剃发令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同化汉人,要借此来实现压制住汉人反抗“满清新主、新制”的目的。

从外国的故籍画册中感受清朝男子发式的渐变史

清初之时,由于整个社会已经改朝换代,所以汉人们尤其是江南的士子们都尤为抗拒“小顶辫发”的强硬号召,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讲,那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极致冲突,很多江南的士子们都宁愿断头也不肯剃发,并掀起了一波波此消彼长的“抗衡运动”。

后来,清朝政府还真就施行了血腥的镇压政策,律法亦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又过了三五年,百姓们基本都顺应了新统治阶层的“征服之意”,街上的贩夫走卒几乎人人都留着金钱鼠尾式的发型。

归降的“前朝士大夫们”以及他们新出生的后代也接受了大清皇帝的推令,一个个都乖顺地剃掉了顶发、梳起了细如鼠尾的小辫。

然而经常看古装影视剧的人都知道,清朝男子的发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那么,这种变化过程从哪里能体现出来呢?我们不妨来翻看一下当时的外国使节、来华传教士们所留下的画像和照片。

公元1793年9月至公元1794年1月期间,欲开拓中国市场的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尓尼使团访华。

为了“师出有名”,英方以庆贺乾隆皇帝80岁大寿为名来到中国,使团一行人共有175位,其中还包括了一位名叫威廉的画师。

威廉是西洋写实派画家,他在当时绘就的画作中以细腻清晰的笔触刻画出了乾隆皇帝的真实样貌,至今还有一些仍存放在西方的博物馆中。

在威廉的一些画稿中,我们能够看到彼时乾隆皇帝的发式仍为“金钱鼠尾式”

然而若干年后的嘉庆帝时期,大清男子的发式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乾隆末期至嘉庆初年,日本宽正时代一位名叫中川忠英的长崎地方官员来到中国。

后来,他根据在华期间所看到的一切社会场景、风情民俗编撰了一部《清俗纪闻》,以便令日本的商人们更好地了解清代的社会生活情况、促成日本与中国的民间贸易合作。

《清俗纪闻》一书附有大量的插图,如实地记述了彼时中国社会的宅居、饮食、冠服、交际、礼仪等一系列民俗境况。

其中,在“冠礼”一卷中,配有这样一幅插画:一位侧身站立的男子头顶蓄发,留有一条长辫垂坠在其背部,而若仔细观瞧,这名男子的蓄发量明显远超一个铜钱大小,几乎比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面积还要大,那辫子也不是细长若鼠尾,而是粗如蛇尾

嘉庆时期,男人们的辫发越留越多,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清朝男子的发式已经变成了“前一半是白脑皮,后一半全是黑头发”的样子,发量的增多亦令男子的辫子越来越粗,状若牛尾

很多兵勇还习惯将发辫盘绕在脖颈之上,不但可使行动更加方便,还能避免颈部被敌人砍伤甚至砍断。

清朝男子的长发辫的确很脏,竟令外国美女想吐、吃饭都难以下咽

清朝中晚期之时,男子的长辫通常黝黑粗亮,如此长的发辫要是清洁、梳理起来,一定会耗费不少时间和功夫。

而对于普通的劳苦大众、男丁兵卒来说,日常谋生做事已经颇为费时费力了,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去好好打理自己的发辫。

随着男子留蓄发辫越来越长,洗头编发就成了一件麻烦事。

而寻常百姓因为受生活条件所限,一个月能洗上一次澡就很不容易了,哪里有时间和条件去梳洗头发,这也造成了当时那些做苦力干重活儿的男人头发经常是毛糙油腻、满是尘土。

再加上那个时候的卫生条件也较差,多数底层男性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自身的懒惰而致使头发上经常遍布着头屑以及虱子。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电视纪录片中所展示出来的“非洲脏辫头”,那种发式注定了头发不会被天天梳洗整齐干净,从而也就导致了梳着“脏辫”的人满头都是灰尘和油污。

在清朝末期,社会底层男子的长辫也很不卫生,与脏辫相比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次,一名英国外交官的妻子乘坐轮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随访,当她带着女仆到街头巷尾随意走动、闲逛之时,竟看到了很多中国男子的发辫竟然夹杂着油泥与草屑,十分有碍观瞻。

而当这位女士到饭馆准备用餐的时候,她又看见隔壁桌正在用餐的男子满头皆是头皮屑,发间似乎还夹杂着不少虱子和虱卵,刹那间,那名英国美女就感到胃中一片翻江倒海,原本旺盛的食欲顿时皆无。

后来,她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想起那些被油污、草屑以及虫卵所包裹的发辫,我就感到连吃饭都难以下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又国内开展了轰轰隆隆的“废旧运动”,男子的长辫子也在那场运动中被“革除”。

随着男子们纷纷剪掉发辫、梳起了干练精短的头型,女子们纷纷解开了裹脚布、开始进入学堂读书习字,新社会、新思潮以及新风尚就传播开来,得到解放的民族思想便以其巨大的影响力、震撼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从那以后,整个社会开始焕然一新,被当成旧风气、旧糟粕典型符号的“长辫子”也就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关文章

阿塞拜疆部队撤退时遭遇猛烈轰炸
如果曹冲没死,曹丕还有机会继位吗?
胡大海是谁?认了个义子,却不料让老虎捡了便宜?
古代臣不比奴才高级吗 清朝为什么以自称奴才为荣
朱元璋曾给刘德放牛,称帝后他是怎么对待刘德的?
福岛核泄漏后变异女人 日本核辐射四年后动植物变异图片触目惊心